党政研究

专题研讨_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专题

  • 从抗日战争看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伟大实践

    杨燕红;孙伟;

    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贯穿百年伟大实践,其中抗日战争是其光辉典范。中共为勇担历史使命,通过思想、战略、政治的历史主动锻造其坚强领导核心地位;为凝聚人民主体力量,通过定位、政策、组织的历史主动扎根人民战争;为把握民族矛盾,通过顶层设计、战略艺术、政治擘画铸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借力国际大势,通过主动发声、争取外援、强化合作拓展国际空间。中共把握历史主动的党内、党群、党际和国际四维互动模式,深刻诠释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强烈的使命担当,立体呈现了其为赢得抗战胜利、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作出的重大贡献,为百年变局征程上中共增强历史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重要历史镜鉴。

    2025年05期 No.194 4-1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下载次数:6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冷漠到觉醒: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政治认同研究

    张宗兰;梁大伟;

    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治动员构建政治认同,是其建立和巩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领导敌后抗战的重要路径。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国民党在华北一线军事溃散、统治失序,民众对抗战态度冷漠,晋察冀地区民众处于政治认同“真空”状态。中国共产党积极开辟晋察冀根据地,并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中关于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分析,将贫农、雇农和中农作为构建政治认同的核心力量。通过组织动员将边区民众纳入群众团体、思想动员提升民众政治文化素养、经济动员保障民众物质生活、政治动员激发民众参与边区政权建设,中国共产党巧妙地平衡地主、富农同民众间的复杂博弈,呈现以组织认同为特殊形式、价值认同为文化之源、利益认同为根本保障、制度认同为保障机制的政治认同塑造逻辑。这一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执政的政治智慧,对各个时期密切党群关系、巩固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具有启示意义。

    2025年05期 No.194 13-21+12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下载次数:39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研讨_数字政治学专题研究

  • 论计算政治的本体论建构

    褚尔康;

    当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人类生活模式之时,数字革命的发展促使人们开始审慎看待新技术浪潮对现代政治科学的冲击,重新思考政治的本质运行规律与表现形式。基于信息化和数字化影响下的“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趋势相互叠加,催生了由计算政治学范式引领的学科体系重大转向。那么,对于这个诞生于现代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兴政治学研究方向,计算政治的本体论究竟如何界定,不仅构成了其学科发展的底层逻辑形态,同时对于未来政治学研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此过程中,计算政治从“信息体”到“控制体”再到“智能体”的本体建构历程与运行规律探究则成为相关学科建设的重要理论研究的基础环节。

    2025年05期 No.194 22-2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技术赋能法治乡村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向度——基于豫东X村“法治大讲堂”的扎根理论分析

    谢鹏程;杨永海;

    深化法治乡村建设是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夯实全面依法治国基层基础的重要保障,而数字技术则能激发多元主体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既往研究肯定数字技术是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但关于数字技术和法治乡村建设的研究还相对分散。基于豫东X村“法治大讲堂”的深度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系统地揭示影响数字技术赋能法治乡村建设的现实要素与深层逻辑。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可以激发村民参与法治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与内在动力,优化法治乡村建设的资源配置与服务质效,促进法治乡村建设的规则完善与高质量发展,但仍面临着村民主体性缺失、数字技术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数字化法治化专业人才紧缺等现实桎梏。今后应当注重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快完善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以“三治融合”为旨归,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打造数字技术赋能法治乡村建设的治理共同体,持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2025年05期 No.194 30-41+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党的建设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的内涵要义、生成逻辑及实践路向

    张鹏虎;王岩;

    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文化领域的集中体现,党的文化领导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体现了党在文化建设中引领方向、配置资源、培养人才以及掌握话语权的能力与责任,其核心要义体现为四大核心权能,即文化方向的主导权、文化资源的配置权、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权以及文化交流的话语权。新时代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既是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中国数千年文化治理智慧的创造性融合,也是承继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文化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更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需要和回应人民群众精神共同富裕的时代诉求。要有效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关键在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取向、推进文化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筑牢文化发展前沿阵地、抓好文化建设的“关键少数”,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系统性支撑。

    2025年05期 No.194 42-5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难为与可为:新时代村级党员发展的多维审思

    王同昌;朱亚;

    重视农村村级党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农村形势与任务变化,对在农村发展党员做出具体部署。新时代做好村级党员发展工作,是巩固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是顺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需要,是构建严密基层党组织体系的必然选择,是解决村级党员队伍老化的应然之举。村级党员增量类型主要包括本村发展党员、大学生党员、退役军人党员、返乡创业党员、退休返乡党员、驻村干部党员等六类。新时代做好村级党员发展工作需要克服党员发展中的错误倾向,确保村级党员发展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确保各类型增量党员充分发挥作用。

    2025年05期 No.194 54-62+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论合作治理视野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基于温州市人大的经验诠释

    付翠莲;王成涛;

    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实践创新。作为民意表达的制度性平台,基层单元所蕴含的人民性与基层性内在优势,是促成合作治理的核心动能。温州市人大通过技术赋能与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代表联络站+数字化平台”双轨运行机制,搭建“联商督促智”功能建设场景,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实效性与回应性,拓宽了民意表达渠道,推动了治理效能的提升。然而,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单元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仍面临数字嵌入的规范性与实践操作的模糊性、技术治理的工具理性与治理效能的价值理性、治理的应然主体性与实然参与性三重张力。因此,在“制度—技术—协同”框架下,完善基层单元制度供给,强化人大代表法定职能的基层嵌入,深化数字化改革,构建数据驱动的民意整合与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群众—人大代表—行政机关”协同机制,培育社会协同网络,是促进合作治理的有效路径。

    2025年05期 No.194 75-85+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行政管理

  • 政府注意力配置差异与公共政策样态变迁及其逻辑理路——基于中国能源政策变迁的探索

    孙雪松;李睦濡;李鑫涛;

    基于中国能源政策,运用文本分析法探究政府注意力在能源政策领域的配置变化与政策样态变迁,分析政府注意力转移的链接关系,并构建能源政策选择转化逻辑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针对能源政策进行政策分期,梳理政府注意力配置差异与能源政策样态变迁的逻辑理路。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在能源政策领域的注意力配置始终围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理念,兼顾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能源政策样态演进具有连贯性与渐进性特征,可具体分为政策均衡期、政策断续期、政策迭代期三个政策时期,不存在显著的政策碎片期。能源政策变迁历程体现出我国政府注意力配置的三大特征,即保持政策理念的相对稳定并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使得政策迭代较为稳定;相同的政策理念在不同政策背景之下体现为不同的政策目标;政府有能力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重点聚焦某一政策议题。

    2025年05期 No.194 86-10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部门协同何以生成——基于情境-结构-行动视角的案例研究

    黄俊尧;吴静怡;

    关于基层应急管理中的部门协同如何生成,需要追踪应急管理的动态过程、挖掘政府部门协同的深层机理、提出破解应急碎片化问题的思路。通过“情境-结构-行动”的解释框架所做的案例分析发现,应急管理情境中需求强化与技术嵌入引发治理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协同规则的再造与应急资源的下沉;在行动层面,基层可采取细化职责结构、提升应急能力等适应性策略。此外,基层政府还应通过情境感知、结构巩固、行动增能的路径促进应急协同结构的良性发展,扩大基层应急的部门协同效应。

    2025年05期 No.194 101-112+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走向风俗治理:易地搬迁农户返迁倾向的影响因素与治理策略

    刘亚娟;赖先进;

    作为我国贫困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易地搬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区的部分易地搬迁农户在入住安置点生活一段时间后,滋生出返迁回原居住地的倾向,探究此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对于开展后续帮扶大有裨益。本文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通过先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后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探索性混合研究方法,考察了易地搬迁农户产生返迁倾向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风格独特的丧葬习俗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返迁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农户的个体特性对其返迁倾向具有调节作用。为此,建议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层治理中,可以考虑将风俗治理和风俗相关教育列为工作内容,结合区域特点,尊重民族风俗,扬弃传统习惯,培育先进文化,逐步降低易地搬迁群众返迁倾向,以群众安居乐业巩固易地搬迁帮扶成果。

    2025年05期 No.194 113-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一、来稿:篇幅以12000字左右为宜;稿件要求论点新颖,字体规范,标点正确,引文无误;文章层次一般不超过五级,用序号一、(一)、1、(1)、1)表示。二、文章题目:必须同时标明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其中,中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目不得超过10个实词,总字数一般不超过30个单词。三、作者署名:来稿须提供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政编码、电话等。四、文章摘要: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及英文摘要。摘要主要摘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客观地陈述出来。摘要不举例证,不叙述研究过程,不作自我评价。

    2025年05期 No.19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