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研究

特稿

  • 用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战胜任何重大风险与挑战

    黄百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一要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保持坚持和完善中国制度的政治定力,不管形势复杂、乱云飞渡、险象环生都毫不动摇;二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这个伟大工程建设好,把党锻造成具有卓越领导能力、富有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三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以改革创新的高度自觉,尽可能补齐制度的短板和缺项,把巨大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国家治理效能;四要善于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增强斗争本领,运用制度优势,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五要坚持底线思维,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形成既要把风险挑战控制住,更要化危为机,把它变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六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营造人才辈出、英雄辈出的制度环境。

    2020年05期 No.164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01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理论前沿_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

  • 面向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地位与时空方位

    王超;郭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理论形态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这次飞跃提升到新时代的高度,提升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在实践形态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新飞跃,而这次新飞跃的基本实现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标志的。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助于从这样的认识高度认识其世界意义。

    2020年05期 No.164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01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对统一战线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杨爱珍;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也进入了新形态。习近平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继续启动思想解放这一引擎,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动和创新了爱国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2020年05期 No.164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372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理论前沿_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研究笔谈

  • 乡村价值: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行动范式

    朱启臻;吴玉敏;

    脱贫攻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和心血,在社会动员、组织建设、体制机制、产业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是乡村振兴的强大资源基础和宝贵财富。贫困地区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就是要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资源优势,在内容上,要从侧重收入增加转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途径上,要利用脱贫攻坚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顺势而为,助力乡村发展。特别要把握乡村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提高村民综合素质放在突出地位,围绕乡村生产、生态、生活、文化与教化价值,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把乡村建设成美丽幸福家园。

    2020年05期 No.164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394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未来十五年乡村振兴的时空维度、社会条件及预判

    贺雪峰;

    后脱贫攻坚时代,脱贫攻坚如何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全国农村工作重点如何由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不得不考虑的重大问题。未来十五年乡村建设是保底的、基础的,只是对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不宜急躁冒进。只有当中国经济发展到高度发达阶段,全面实现现代化,中国才应该开始以美丽乡村为基础的乡村建设。未来十五年的乡村振兴,投入农村的资源和实施的乡村建设,必须置于城乡关系的背景下来思考。否则,试图急于建设美丽乡村,试图通过制度来固定正在变动的关系,试图鼓励在农村发财致富,就可能开历史倒车。

    2020年05期 No.164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093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1 ]
  • 农民增收遭遇近十年最为严峻的挑战

    陈文胜;

    受国民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农民增收遭遇近十年形势最为严峻的挑战,最为突出的短板是农民经营性收入总量偏低,最直接挑战是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下滑,最大的瓶颈是财产性收入少,最现实的难题是财政减收下稳定农民转移性收入。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围绕确保农民增收这条主线,把突出市场导向、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提高经营性收入的战略重点,把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小农户倾斜作为提高转移性收入的主攻方向,把着力县域经济整体发展以增加就地就业机会作为提高工资性收入的关键之举,把推进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决胜脱贫攻坚与全面小康的着力点。

    2020年05期 No.164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718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党的建设

  •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

    韩强;李剑;

    党的组织路线是组织工作的生命线,是做好组织工作的基本遵循。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了党的组织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为现代政党治理贡献了中国共产党的智慧和经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具有科学丰富的内涵,集中表现为"一个重点、两个关键、一个保证",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全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根本,找准切入点、关键点,进一步树立正确导向,切实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在推进过程中,要正确处理组织路线和其他路线的关系,夯实理论基础,完善体系建设,聚焦问题,重点突破,形成制度机制合力,把组织路线贯穿到党的建设的全过程。

    2020年05期 No.164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1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治风险预警机制的建构:一个探索性分析框架

    胡洪彬;

    对党的政治风险做好监测预警,有助于强化党对政治风险的防范能力,树立各级领导干部防范政治风险的底线意识,并推进党有关政治风险防控机制的有效展开。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高度重视做好政治风险的预警工作,并从理念和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但同新时代党防范政治风险的任务和实践要求相比,目前的尝试存在滞后性,尤其在政治风险预警的展开上缺乏具体界定。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打好防范和抵御政治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战略主动战",必须基于主体、指标和程序等要素,科学建构对政治风险的预警体系,并进一步形成理论引领机制、协同参与机制、全面嵌入机制、科学运作机制和信息整合机制,在形成一整套科学、严谨且可操作性政治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上,推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升。

    2020年05期 No.164 5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61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科学社会主义

  • 关于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再探讨

    许耀桐;

    关于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创立与来源问题。列宁创立了民主集中制。正确理解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和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制之间的关系,应合理地解释为,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来源于并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制思想。二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名与实问题。不应从名词出发理解概念涵义、循名责实,而要从实际使用出发,理解民主集中制包含民主制和集中制两种制度,当代已发展为民主的过程和集中的过程不断相结合的一个制度。三是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形态及其关系问题。列宁提出三种形态的民主集中制,即党组织、国家制度和经济管理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三者间存在密切关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2020年05期 No.164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139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及其当代回响

    汤志华;赵伟程;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是列宁党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自我革命的目的,铁的纪律是自我革命的保障,改革国家机关和政治体制是自我革命的现实需要,加强执政党思想文化建设是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这些思想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0年05期 No.164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319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党的意志: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构建模式的特征

    古洪能;

    探讨新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应当是首先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其国家治理体系本身的状况,这又需要从其构建情况着手。新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教导,将其作为开展全盘变革的工具来进行构建的,其设计方案来源于列宁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体系理论,同时党全程负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全面体现和贯彻了党的意志。正是通过这种独具特色的构建模式,新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领导国家和社会的一体两翼模式的国家治理体系,党的领导是其本质所在和根本特征。而要深刻认识何以如此,则必须把握其构建模式。

    2020年05期 No.164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7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亚美尼亚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定位、认知与前景

    郑云天;那斯雅;

    亚美尼亚地处外高加索区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连接欧亚大陆的关键节点。该国经济社会发展正经历从低谷到复苏的过程,目前状况相对稳定。中国与亚美尼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亚美尼亚也对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抱有强烈的意愿,并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拓展营造有利环境。尽管亚美尼亚从地缘政治现状看还存在一定风险和不确定性,但从长远看,该国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中国及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共赢带来更多助力、便利与机遇。

    2020年05期 No.164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公共行政管理

  • 创新与合作:风险社会中的政策能力构想

    向玉琼;

    政策能力关乎政策的科学性以及政策实施的效果,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治理情境中所需要的能力是不同的。现代社会依靠固定的制度流程与技术手段来应对政策问题,所需要的政策能力主要指称常规化的制度运作能力及技术能力,以实现问题处理的化繁为简和高效预测。当社会进入到风险社会中,从客观上讲也就是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时,政策过程被置于一个全新而复杂的情境中,政策能力需要作出蜕变。具体说来,政策过程面对更多的情境性和社会性的因素,政策能力转向对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的追求。

    2020年05期 No.164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02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社会动员的双重逻辑: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

    李晓燕;

    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效发挥基层社会动员已成为社区治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呼声,而地方实践往往热衷于技术细节,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偏离社会动员的本质。社会动员亟须一种概念和主体定位明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设计。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是社会动员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新时代基层社会动员应强调回归"社会"使命、发挥精英治理的作用,实现社会动员内涵式发展,也即社会动员是一个伴随"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嵌入的过程。G区2018年建立党组织统筹的新型特色社会动员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动员效果。论文拟基于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视角建构G区社会动员的中观机制,提炼实践逻辑和地方经验,为新时代社会动员创新提供前瞻视角。

    2020年05期 No.164 109-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1638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新时代超越于西方的经济理性研究

    杜黎明;

    深刻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从中提炼理论范畴和公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共同富裕""政府-市场二元协同""合作共赢"的实践要求,也是扬弃西方经济理性的新时代经济理性。"以人民为中心"扬弃"经济人"追求成本最小、利润最大化的理性;"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直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府-市场二元协同"扬弃政府和市场互为对方失灵弥补者的"共识",凝聚着丰富而深刻的改革开放实践智慧;"合作共赢"超越霸权主义,扬弃"中心-外围"理论,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0年05期 No.164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4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党政研究》2019年度转载情况统计表

    <正>据不完全统计,《党政研究》2019年度共有13篇文章、16次被转摘转载。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新华文摘》论点摘编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1篇、论点摘编2篇,《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文摘报》转载1篇。

    2020年05期 No.16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5K]
    [下载次数: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一、来稿:篇幅以10000字左右为宜;稿件要求论点新颖,字体规范,标点正确,引文无误;文章层次一般不超过五级,用序号一、(一)、1、(1)、1)表示。二、文章题目:必须同时标明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其中,中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目不得超过10个实词,总字数一般不超过30个单词。三、作者署名:来稿须提供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政编码、电话等。

    2020年05期 No.164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2K]
    [下载次数:15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