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康;
新基建不是"4万亿"投资举措的重复,它强调的是与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前沿——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紧密结合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也会吸取上两轮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期间的投资经验,注重"制度基建"。在资金来源上,政府债务资金、产业引导基金等要跟ppp等机制创新相结合,注重新的投融资模式。地方政府也应力求在辖区供给侧改革中形成高水平的新基建定制化方案。
2020年04期 No.163 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581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 ] - 陈甬军;
随着全球供应链体系受到疫情冲击,经济全球化数十年以来建立起的全球国际经贸合作体系同样受到了冲击。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疫情的国际蔓延不仅在短期通过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外向型产业造成了较大冲击,更有可能从长远影响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
2020年04期 No.163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02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孙洁;侯鱼凡;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转入常态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复工达产工作,财政政策主导方向应延续十八大以来倡导的"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短期内,通过减少税收,降低费用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使经济运行回到正轨。长期来看,"提质增效",压缩支出,注重绩效,精准发力,提振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2020年04期 No.163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401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 ] - 方维;
文化旅游业是一个高度环境敏感性行业,易遭受各类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对文化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下半场,需准确研判疫情对行业带来的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在政策层面有效激发文化旅游市场,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文化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旅游恢复发展道路。
2020年04期 No.163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462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史成虎;
从党员的政治文化心理来探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深化党内政治文化研究新的视角。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先进也直接影响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健康,因为党员政治文化心理的培育可以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提供重要着力点,先进党内政治文化可以为党员政治文化心理提供价值引领。当前,党内政治文化心理既存在着对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形成应激性认同、内在思维张力释放的积极一面,更存在现实认同障碍的问题,所以,多视角培育参与型党内政治文化心理,以此推动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便成为新时代政治文化心理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互动的核心要求。
2020年04期 No.163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锡炎;
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一种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引领方向、把握全局的特殊影响力,蕴含着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奋斗和长期领导中积淀而形成的党的政治领导的文化基因,具有党内政治文化的理论属性、功能特征和演进规律。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党的政治领导力的文化特征,对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
2020年04期 No.163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857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旺旺;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思想。基于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文本,宏观分析可得:文化价值观层面经历了一种抽象到具象的变化;文化发展目标层面经历了一种被动到主动的变化;文化心态层面经历了一种由自觉到自信的变化。微观分析可得: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上始终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核心宗旨上始终强调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方针方略上始终强调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思想道德建设上始终强调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等。研究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的变迁,提炼其内在规律,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4期 No.163 4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5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孔庚;洪向华;
制度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最显著特点,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作出的一项重大论断和理论创新。作为贯穿党的各项建设的一根红线,制度治党不仅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制度保障,也是进行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制度治党经历了初步构想、快速发展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理论形态日趋完备,各项规章制度趋于合理。目前,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不断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度、制度治党要凸显人民价值导向是新时代进一步完善制度治党的着力点。
2020年04期 No.163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49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于学强;
十八大前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发展经历初步创制、中断破坏、恢复发展三阶段,呈现出巡视主体的权威性、巡视内容的扩展性、巡视手段的独特性、制度发展的起伏性四方面特征。全面客观地认识分析十八大之前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的历史发展,可从如下三个方面予以评判:巡视成果显著与巡视工作不聚焦并存;巡视范围广与巡视未全覆盖并存;巡视中上层监管强与基层监管不到位并存。
2020年04期 No.163 6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47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方世南;张云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建立和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本文以北京市、重庆市、广东省容错纠错机制为分析样本,根据样本容错纠错机制的共同点揭示这些地方容错纠错机制存在理念多于机制、主观性大于客观性、容错纠错机制与行政问责制难以同振共频和双向发力、容错机制与纠错机制难以互为补充等诸多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大力营造容错纠错的文化氛围、发挥约束权力制度规范的作用、健全多元协同的配套机制、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等角度着手,提出如何提升容错纠错操作过程中的科学化法治化一体化程度,以增强容错纠错机制实效性的一些对策建议。
2020年04期 No.163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773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邓多文;申艳婷;
党对高校全面领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命题,应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必须遵循从思想到制度的转化逻辑,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促进高校全面依法治校等三个层面,厘清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制度化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依据,并从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名称表述、正确方向、根本任务、重大使命、基础工作、根本制度和有力保障等七个方面,构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制度化的基本要义及其相应完善举措。
2020年04期 No.16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97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韩福国;
40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从"在地化"的问题出发,以"民主化"和"科学化"为支撑点,主要着眼于社会问题的对策创新,逐步形成了可以进行整体性分析的框架要素,它包括"地方化中国"的理论观察视角的重要意义、地方创新的试验功能与国家整体性治理体系的互动、"纵-横结合"的两个政府创新典型演化路径,以及政府创新的制度化和国家创新稳定化的可能性。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就必须维持地方政府应具有分散性创新行动空间、试错空间和积极性发挥空间,使得国家整体性发展任务的完成继续建立于地方任务分解结构与危机化解机制之上,在此基础上使得国家政府创新与地方政府创新自主性形成有效互动。同时,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内卷化"的趋势。
2020年04期 No.163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798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史晨;马亮;
基于协同治理和技术创新理论,以杭州市开发并在全国推广的健康码为例,本文对疫情防控如何实现智慧治理进行了案例研究。我们将健康码的技术创新分为开发、成熟和扩散三个阶段,并同各个阶段的关键参与者进行深度访谈,对协同技术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深描和过程追踪。研究发现,健康码的技术创新同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和各类企业共同构成的数字治理生态系统密不可分,而治理理念、支撑条件和组织能力则使其得以成功。在应急管理的状况下,诸如健康码这样的政府创新不断涌现。这是疫情防控的紧迫需要所倒逼出来的,即问题驱动的创新。即使问题很大,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不一定要同样大,高性价比、敏捷而且短期见效的应急管理是有可能的。这给智慧城市等数字政府项目提供了启示。对健康码的案例分析仍然是初步的,我们期待未来研究可以继续对健康码及类似政府创新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020年04期 No.163 10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1430 ] |[引用频次:163 ] |[阅读次数:4 ] - 张敏;
明确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践方向是一项紧迫的理论与实践任务。协商民主在基层的实践方向是走向协商治理,这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协商民主具有成为治理方式的天然指向,为协商治理的形成提供了前提;只有成为切实的治理实践,协商民主在基层才能真正"落地";只有成为协商治理,基层协商的制度优势才能转化为治理效能;基层协商的民主价值也是在协商治理的实践中实现的。因此,协商治理构成了协商民主在基层实践的方向与归宿。协商民主在基层实践的意义是实现美好生活,为基层群众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平台。
2020年04期 No.163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60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