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研究

特稿

  • 基于中国场景的“积极政府”

    徐勇;

    "积极政府"指政府作为积极的行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中国自大禹治水传说开始,就表现出积极政府的特色。这是中国发展的优势。只是这一优势曾经为近代西方主流价值,也为历史上伴随积极政府产生的负效应所遮蔽,甚至被扭曲,未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和理解。基于中国事实场景,可以充分理解"积极政府"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和相伴随的消极效应。从中国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看,一个积极有为的政府是必要的。只是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要对积极政府以合理的角色定位,建设一个有合理边界、高效廉洁、能激发和调动全体民众积极性的"积极政府"。

    2019年01期 No.154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3K]
    [下载次数:1474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3 ]

理论前沿_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研究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阐释与国际传播

    朱玲玲;蒋正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内涵、要义和实现路径在发展中不断明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表达,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外交理论,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要在战略和战术上同向发力,使其成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

    2019年01期 No.154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2506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构建新型信任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价值之维

    张郭男;曾祥云;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下,全球"信任赤字"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面对"信任赤字"所导致的一系列全球治理难题,人类迫切需要构建起一种不同于传统信任关系、资本主义虚假的信任关系的新型信任关系。以福山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信任理论,仅仅停留在将信任理解为抽象个体间关系的水平上,无法为新型信任关系打下坚实有力的理论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新型信任关系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其打下了牢固的理论根基。通过互利共赢、对话协商、包容互鉴等核心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还指明了人类走向新型信任关系的现实通达之路。

    2019年01期 No.154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74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理论前沿_网络政治传播专题研究

  • 自媒体传播与公平正义演化

    张爱军;秦小琪;

    自媒体具有传播公平正义之责。自媒体与制度、观念、利益在公平正义方面具有互动性。一方面,制度决定自媒体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走向、公平正义观念不断向自媒体渗透、利益成为自媒体追求公平正义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自媒体传播推进制度公平正义化、观念公平正义现代化、利益公平正义差序化。自媒体传播公平正义具有直觉主义特点,受阶级、阶层、后真相、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追求公平正义理念与现实构成紧张关系,追求公平正义的形式与内容互不相符,呈现出事实上的矛盾性与冲突性。在自媒体、制度、观念、利益四个方面寻求公平正义的共识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2019年01期 No.154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6K]
    [下载次数:61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应警惕的错误论调

    王继承;王永贵;

    在网络全民化时代,网络日渐变为社会风险的流出地、热点舆情的聚集地、思潮拼比的主阵地。我国网民人数存量庞大与增量迅速,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多元化网络思潮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我国虽在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上取得长足进步,但当前有五大错误论调阻碍着我国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分别是网络空间价值无涉论、网络意识形态无用论、网络技术发展自主论、网络危害现实有限论、网络空间主权无涉论。在新时代,必须树立对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认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匡正上述奇谈怪论。

    2019年01期 No.154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9K]
    [下载次数:2269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党的建设

  • “思想路线”概念溯源及其演进逻辑

    杨彬彬;马玉婕;

    党的思想路线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其概念的形成和内涵的演进给党自身的建设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治理的历程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鲜明地反映着思想路线与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之间的互动关系,思想路线的历史命运不仅影响认识的深度、实践的效度,还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深度、发展的进度、稳定的程度。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也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并不断以理论彻底性的自觉推进思想路线的与时俱进。

    2019年01期 No.154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3K]
    [下载次数:188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党的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的制度保障——学习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郭祎;

    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和持久性,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体现了党内制度的与时俱进,趋于完善的这部重要的党内法规必将对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从修订的幅度、层次、内容和要点等方面不难发现,党中央对全面加强纪律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决心始终如一,对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和进一步提高党在新时代的领导力、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等方面的信心始终如一。结合管党治党的新形势新任务,不妨从党的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两大领域,涵盖健全反对"思想麻痹"、反对"山头主义"、反对"破坏团结"等八个方面的制度理解认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不断健全的制度体系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2019年01期 No.154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5K]
    [下载次数:168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科学社会主义

  •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第三阶段的论断

    奚广庆;

    19世纪40年代兴起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过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两个发展阶段,在21世纪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历史变局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总结历史经验,清醒认识运动条件和环境的巨变,提出了新阶段自己关于运动的理论和方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不懈奋斗。

    2019年01期 No.154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432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美好生活追求的历史演进及内在逻辑——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

    马光霞;孙力;

    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思考,是同社会秩序、社会制度的建构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使人类社会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一次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第一次为美好生活奠定了正确的社会制度。俄国的十月革命树立起了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制度性丰碑。中国共产党人对美好生活的制度建构,即社会主义的制度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必然产物和最伟大的成就,同时也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奠定了与之相契合的制度基础。

    2019年01期 No.154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1K]
    [下载次数:1317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机制探析

    陶林;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在实践中形成了历史性、合法性、统一性、优越性、渐进性等特征。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全球化、网络化环境下民主化浪潮的影响是外部动力因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公民政治参与的需要,国家领导人改革的决心和能力构成了中国政治发展内部动力因素。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要素之间需要相互作用,协调推进,才能促进中国政治更好地有序发展。

    2019年01期 No.154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695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和邓小平政协协商民主思想的比较及其启示

    董石桃;赵梦蝶;

    邓小平对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思考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协协商民主思想。习近平一方面科学地继承了邓小平关于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思想,另一方面又根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发展丰富了政协协商民主的内容。习近平对邓小平政协协商民主思想的发展表明:必须坚持政协协商的人民民主性质,凸显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着力提升政协协商民主能力,坚持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2019年01期 No.154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8K]
    [下载次数:91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公共行政管理

  • 主要矛盾转变背景下民生领域政策供给主体的界定——基于政府信任数据的分析

    吴芸;谢新水;

    公共政策的失效跟社会个体对政策供给主体的信任有关。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民生领域的公共政策成为社会个体最敏感、最关注的公共政策。基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差序信任格局,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有关政府信任的数据,对民生忧虑与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做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生领域中的政府信任呈现出差序格局;污染忧虑中的噪音污染、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安全问题,显著降低中央政府信任;医疗忧虑中的看病贵问题、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公共设施问题,显著提高中央政府信任;水污染、噪音污染忧虑和居住忧虑,显著降低地方政府信任。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政府信任"的政策主体界定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有别于以行政权力层级来界定公共政策供给主体,既可以提高民生领域中的政府绩效,改善民生问题,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2019年01期 No.154 94-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自治”到“治理”——我国社区研究的视角转向及逻辑演变

    陈文;姜星月;

    社区一般是指特定区域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治理即基层党组织和政府与社区内的各类组织及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活动及其过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内研究者主要从制度视角、组织视角、权利视角、参与视角、秩序视角等对社区问题和治理状况进行了学理分析,研究趋向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从"自治制度"到"治理制度",从"自治组织"到"多元组织",从"房产私权"到"社区公权",从"精英参与"到"大众参与",从"行政主导"到"党建引领"等。

    2019年01期 No.154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8K]
    [下载次数:2158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执行:结构脉络中的策略性选择

    左宏愿;张文静;

    政策执行是将政策制定者的意图转化为预期结果的活动,是公共政策过程的关键阶段。政策执行涉及政策执行者的能动因素和结构因素。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执行,是复杂环境与执行者能动性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执行行为受政策规定的合理性、资源的可得性、目标群体的异质性、组织控制的有效性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基层公务员的政策执行效果则受其政策执行能力与素质的影响。在结构性脉络中,基层公务员是具有自我意识、反身性与策略性的执行者,这些具有不同政策执行能力和意愿的基层公务员会在对结构性脉络和自身能力的认知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策略性行为。这些基于结构性限制下的有意识的策略性行为,是现实当中存在的基层公务员政策执行行为。要辩证地看待基层公务员的策略性行为。

    2019年01期 No.154 112-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0K]
    [下载次数:1072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乡村振兴视野下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再认识

    汤志华;李晓梅;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化解农村集体经济矛盾,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从思想上厘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四大认识误区:一是家庭承包经营制与农村集体经济两者不能并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就是否定家庭承包经营制;二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政府行为,而不是农民的自愿选择;三是市场经济自发形成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与集体经济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立矛盾不可调和;四是"回老路"与"走新路"之间的矛盾。客观分析农村发展实际,科学厘清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不仅有利于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有利于我国农村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2019年01期 No.154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8K]
    [下载次数:1258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