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穗宁;
党的十九大没有"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表述,突出的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和"坚强战斗堡垒"。这些内容,引起了一些议论和关注,也引起了一些党建实际工作者的困惑,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其实,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并没有实质性矛盾,二者有着内在的联系,必须坚持属性与功能相统一,在服务中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2018年06期 No.153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26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叶本乾;万芹;
党建创新引领社区治理是将党的领导嵌入社区治理实践的一种有益探索。党建逻辑与城市社区治理逻辑的变革具有耦合性和契合性。新时代要创新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方式和内容,应该基于社区治理对象的复杂性程度进行创新引领。通过理想类型学的划分,将社区治理划分为"简单问题——社区自治""复杂问题——社区共治"两种类型。对"简单问题""复杂问题"涉及的治理对象和内容进行科学界定,划分社区自治与社区共治的边界,聚焦重点问题,突出政治逻辑,强调因地制宜,不搞整齐划一,从而使党建创新引领社区治理成为现实可能。
2018年06期 No.153 3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3809 ] |[引用频次:140 ] |[阅读次数:3 ] - 王敏;冯秋婷;
党的全面领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占据提纲挈领的地位,是中国模式的本质特征。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包括:中西政党差异的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和现代化理论逻辑。党的全面领导在治国理政中的实现有赖于以下机制:作为执政中介的党组制度、作为上下一体的党内请示报告制度、作为全面控制的"归口管理"制度。党的全面领导为丰富国家治理模式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8年06期 No.153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9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向玉琼;
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社会治理的工具与模式都是不一样的。工业社会是一个竞争与协作的社会,社会治理工具主要由法律和政策构成,并基于此建立起法治的治理模式;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法律的路径遇到了困难。高度复杂性与高度不确定性的社会条件要求灵活性、具体化的治理,要求通过合作行动而不是制度来应对高度不确定的社会问题,这自然就走向了道德的路径。德治不是一种虚妄,德治最终实现的是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8年06期 No.153 8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0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何得桂;董宇昕;
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农村贫困人口健康状况欠佳加剧了贫困的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较为严重。健康扶贫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关系到脱贫攻坚质量,事关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基于实地调研,本文在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分析基础上,探究深度贫困地区健康扶贫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偏差问题。研究发现:理想化政策本身存在的内在限制性、政策执行主体能力不足和职能部门间协调性欠缺、政策目标群体参与的意愿和积极性不强、政策实践环境欠佳等因素导致了实际成效和预期成效的偏差。破解健康扶贫政策执行困境,迫切需要制定"接地气"的健康扶贫政策,健全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提高执行主体的能力和素质,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2018年06期 No.153 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1574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0 ] - 梁玉柱;
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是政权建设、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关系维系和运行的基础性安排。深圳市四级老年协会的组织结构不同于典型的科层制结构和治理结构,呈现出"类科层制"的组织结构特点,即组织之间存在着建立在非正式制度基础上的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依赖社会关系等作用机制,具有非制度化、不稳定性等特点。地方老年协会的这种组织结构是国家对老年协会职能定位以及老年协会自身组织特性双重作用下的结果。老年协会发挥着政权支持、利益调节和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在对老年群体的再社会化、参与利益协调和政策制定、提供公共服务和培育社会资本上。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老年协会的组织网络建设既实现了社会权威的再造,也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简约化。
2018年06期 No.153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尧磊;韩承鹏;
当前部分地区驻村帮扶干部出现的懒散情绪与消极行为表现引起了社会关注。文章以考勤制为切入点,以过程-事件为分析视角,运用参与观察、深入访谈方法,以个案研究形式探讨在扶贫"收尾期",考勤强化是如何生成"事少人多"悖论,进而驻村帮扶干部扶贫行为如何异化。研究表明,"加压驱动"是异化背后的制度生成逻辑。"加压驱动"其一是压力型体制下,行政手段自上而下强制加码施压;其二是晋升锦标赛下,本级政府基于政绩打造考量而自我主动施压。压力合聚,加压驱动,遭遇基层驻村帮扶干部的软抵抗,是驻村帮扶干部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目前基层治理出现的很多症结,追根溯源,在问题深层处能够寻到"加压驱动"影影绰绰的行踪。
2018年06期 No.153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95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