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研究

特稿

  • 中国政治安全与法治建设专题笔谈

    <正>【编者按】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常态的背景下,身处大转型大变革的中国,国家的政治安全面临一系列极其严峻的挑战,推进我国政治安全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走出政治安全治理困境,化解政治安全治理危机的战略抉择。加快中国法治建设既是健全和完善政治安全治理体系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政治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战略突破口。法治中国的建设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为此,《党政研究》杂志社以《中

    2015年01期 No.130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1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民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

    包心鉴;

    <正>民主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历来是人类社会政治演进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能否尊重民意、发展民主,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构起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能否重视法治、依法治理,直接决定着能否使民主在正确轨道上运行,从而有

    2015年01期 No.130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国家政治安全与平安中国建设

    金太军;赵军锋;

    <正>一、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应以平安中国建设为切入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攀升,国际地位迅速提高。然而,一方面,迅速膨胀的经济规模和快速的社会转型使得中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多种社会风险共生、多种社会矛盾叠加,国家政治稳定面临一系列挑战;另一方面,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近年来国际社会风起云涌,特别是随着全球化的扩散以及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

    2015年01期 No.130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79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执政党的领导安全与国家政治安全

    周敏凯;

    <正>一、国家政治安全在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与构成2014年4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国安委第一次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即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

    2015年01期 No.130 1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76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着力点

    陈跃;曾勇;

    <正>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少数发达国家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评判别国的发展,去干涉别国内政外交。面对少数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涉,结合我国自身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必要向世人公开阐明中国政府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的着力点,这既可以有效反击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所散布的"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又可以向周边邻国及所有关注中国发展的友好国家表明中国政府

    2015年01期 No.130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238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国家治理与政治安全

    黄卫平;陈文;

    <正>"国家治理"是当下中国政治语境中热门的话语,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后,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深入、更广泛了。但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提

    2015年01期 No.130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37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抓纲治国”到“依法治国”——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折与意识形态转型

    蓝蔚青;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顶层设计。这个重要文件同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承载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以后,期盼国力增强的国家提供更

    2015年01期 No.130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6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宗教问题与国家政治安全

    陈德顺;

    <正>无论从产生基础、活动方式、价值目标,还是从终极关怀来看,宗教与政治是两个相差较远的领域。但在全球化时代,宗教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却趋于复杂化。由于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群众性、复杂性、民族性和国际性,使得宗教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具有特殊敏感性,在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诸多因素中,宗教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方

    2015年01期 No.130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2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学术前沿

  • 宪法解释机制专题研究

    周伟;

    <正>【主持人语】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指明了开展宪法解释的程序要求。宪法解释建议权是我国宪法修改建议权的一部分,明确并发挥其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宪法修改频率,维护宪法的高度稳

    2015年01期 No.130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健全释宪机制对于宪法实施的意义与功用

    刘国;

    宪法实施离不开宪法解释,健全释宪机制是直接推动宪法实施的最关键因素和最强劲的动力。健全释宪机制是宪法实施不可或缺的引擎,能为各种宪法实施制度提供具体的操作规程和模式,是将宪法蕴含的正义精神转化为现实实践的催化剂。既是宪法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连接宪法文本与社会现实的桥梁和纽带。从实践论来看,健全释宪机制在宪法实施中的功用主要在于提高宪法实效,增强宪法实施的有效性,是宪法变迁的不竭源泉和实现宪法价值的重要保障。

    2015年01期 No.130 2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应明确宪法解释建议权

    周伟;

    宪法解释建议权是以解释宪法的方式、程序,实现修改宪法之目的,并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首要程序,其源于我国宪法修改程序中宪法建议权的宪法惯例,旨在通过宪法程序避免宪法的频繁修改。执政党是提出宪法解释建议权的主体,由宪法规定的有权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的各国家机关是提出宪法解释议案的主体。明确宪法解释建议权,是健全我国宪法解释程序机制的重要内容,有助于为具有宪法修改效果的宪法解释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也有助于运用宪法方法维护宪法的高度稳定性,实现以宪法发展指引和保障的功能。

    2015年01期 No.130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811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自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

    丁祥艳;管金标;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是基于当前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的新形势而作出的理论回应,是积极防范源自意识形态领域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控制、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是为应对西方敌对势力推行西方价值观念体系全球性认同图谋而作出的理论决策。

    2015年01期 No.130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48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研究

    李梁;

    <正>【主持人语】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当前及其今后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我们组编了一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问题。邱仁富、李梁副教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纲》一文从培育的内涵出发,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基本问题和逻辑,提

    2015年01期 No.130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前提性思考——以生活化范式为视角

    康厚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范式转型已成为一种趋势。生活化的研究范式需要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现状进行现实的反思和理论前提的论证。现阶段,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活化范式转型的前提和现实基础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领域从合一走向分离,一元轴心主导的社会运行方式发生改变;阶层分化、利益多元,总体意识形态已经不适应多元的价值需求;开放社会、网络媒体时代下人的精神荒芜与意识形态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感性化;社会转型下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与社会治理中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的缺失。

    2015年01期 No.130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38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论纲

    邱仁富;李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践特性,培育与践行内在统一。国家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根本路径在于培育。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掌握群众,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推动现代人的发展的精神需要,关键在于两个因素:理论的主体性和理论本身的魅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遵循理论发展的逻辑、实践发展的逻辑和文化发展的逻辑等。

    2015年01期 No.130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915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党的建设

  •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五维目标体系与实现路径

    李锡炎;

    怎样把握好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正确政治方向,确立什么样的改革基本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实现路径,是事关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首要问题。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任务目标体系。实现这些基本目标,关键在聚焦、聚神、聚力抓好落实。

    2015年01期 No.13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48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中国参政党理论建设的主要特征和思想资源

    王洪树;

    新时期民主党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定位,对参政党提出了新的理论建设要求。参政党理论建设既不同于西方在野党的理论建设,也在一些具体方面异于中国执政党的理论建设。对于参政党理论建设的比较研究,有利于参政党理论建设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的同时又对域外资源广采博纳。这将有助于建设既具民族政治特色又有世界政治文明意涵的参政党理论,推进中国政党政治在激活存量民主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良性的增量发展。

    2015年01期 No.130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75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社会主义

  • 斯大林与20世纪社会主义

    陈立旭;

    斯大林在20世纪确立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强国地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创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全世界,使之成为全球性运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观点,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犯的错误,也对20世纪社会主义产生了消极影响。总的看,斯大林对20世纪社会主义的功绩大于过错。

    2015年01期 No.130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23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策略逻辑——以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为视角的观察

    古明明;

    对改革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可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但是对改革策略的考察则能反映出既往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法,是我们回顾中国改革的有益路径之一。体制改革可以理解为事物发生的"质的变化",它是内在的、决定性的、根本性的变革;而机制改革则类似于"量的变化",它是外在的、可累积的、表面性的变化。从改革的结构特点看,中国改革本身的结构性矛盾加大了改革的难度,在"改什么与如何改"的艰难推进中,体制与机制的区分成为释放压力的阀门。从改革的过程特点看,中国改革的渐进性延长了改革进程,在求稳的政治心态下,体制改革与机制改革的适当区分具有合理性。从改革的方法特点看,中国改革的试错性增加了改革的风险成本,在"哪些能动、哪些不能动"的取舍中,体制和机制的区分成为必要。机制改革在"量"上的积累,并不一定会带来体制改革"质"的飞跃。如何让改革不单纯地停留在机制上,而向体制纵深推进是个难题。机制改革的边际效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减,将其转化为体制改革的时机不易掌握,受到多种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2015年01期 No.130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9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政治学研究

  • 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论纲

    郝宇青;

    改革是邓小平时代的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而在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中,包含着如下范畴:中国改革的政治主体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政治客体是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僵化体制和阻碍改革的僵化思想观念;改革的政治过程主要是指改革的方式方法问题,其中,发展与稳定是其核心内容;改革的政治绩效主要是指有效性,并在取得有效性的基础上巩固合法性。总之,邓小平改革的政治学是一门艺术。

    2015年01期 No.130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52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代表性问题及对策研究

    彭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实际代表性决定着我国人大制度能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系到人大制度的合法性基础。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都是在反对和摆脱君主专制或贵族统治制度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主制度创新,但是由于文化、国情和历史过程的不同,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根本差异。本文基于对中国人大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产生历史背景的比较分析,从公平性与功效性两个维度对人大代表的代表性进行探讨,并尝试提出完善人大制度代表性的对策建议。

    2015年01期 No.130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85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阿伦特与西方政治哲学传统之超越

    陈伟;

    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继承的是柏拉图式的政治哲学,这一政治哲学传统的根本问题在于无视乃至否定政治生活,这从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喻中可以看出。阿伦特在批判、抛弃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借现象学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善待政治经验的新政治理论。这种政治理论充分考虑到人的多样性事实及创生性境况,并致力于捍卫人的本真性。阿伦特的努力源于她对现代社会以及极权主义的深刻反思,是在极权主义废墟上试图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澄清政治经验的一种颇有意义的尝试。

    2015年01期 No.130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13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视域中的国家概念演进

    李绍华;

    马克思借用"社会有机体"思想认识国家、市民社会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对国家的建构基础、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以及国家的消亡等哲学范畴进行了研究,其国家观在其社会有机体思想逐步成熟中趋于完善。充分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视域中国家概念的演进轨迹,对于进一步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强化国家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5年01期 No.130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公共行政管理

  • 社会治理与政社分开

    唐钧;

    当今中国,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社会管理需要向社会治理转变,即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对中国社会而言,要向社会治理转型,需要政社分开。社会组织的影响力不仅存在于社会领域,还会辐射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

    2015年01期 No.130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967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治理民主使民主和服务运转起来——基于成都市龙泉驿区基层治理的调查与思考

    叶本乾;胡红兵;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础,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很多学者认为基层民主面临诸多困境并走向终结或者消逝。根据对成都市龙泉驿区基层治理的调查,发现基层党组织和政府通过推动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基层治理体系理性化规范化,完善基层民主机制,使民主运转起来;以基层群众需求为导向,加大公共服务供给,使服务运转起来;提升人力、财力和机制保障能力,夯实基层治理的有效性基础,使民主和服务运转真正落实落地,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水平。基于基层治理的有效性推进民主进程,通过基层民主运转实现治理的有效,从而达到治理民主,治理民主为我国推进民主化进程探索一种新的途径。

    2015年01期 No.130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725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健全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制度

    王福重;

    中国的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等四本预算。新预算法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举借债务的规定,同时从五个方面作出限制性规定。健全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这不仅是建设阳光政府、责任政府的需要,也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所必需的。预算是法律性的文件,具有最硬性的约束力。预算的审核、批准,是国是,即国家大事。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法治国家,而法治发展的历史表明,引导公众,从关心预算入手,尝试推进法治进程,是有效而稳妥的选择。

    2015年01期 No.130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91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高考改革如何推进招考分离

    熊丙奇;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科目、录取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意见颁布后,舆论对这一轮改革在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方面的内容颇有争议。客观而言,《实施意见》提到的改革举措,大多是对过去20年已经在各地进行的改革的汇总,并没有触及录取制度改革。约束行政权力,实行招考分离,扩大考生选择权,是推进高考公平最有力的武器。

    2015年01期 No.130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456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经济研究

  •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问题研究

    宋才发;李文平;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市场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资源调配作用不到位,招拍挂制度不完善,征收补偿问题依然凸显。必须在规范城乡统一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门立法,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收纠纷救济制度,严惩农村基层组织成员涉地职务犯罪。

    2015年01期 No.130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67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李凤梅;李国欣;

    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之间存在前者为后者带来良好的外部环境、后者为前者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的互动关系。二者的关系面临新型城镇化加剧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受损、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的衔接不到位、土地流转为新型城镇化带来新压力等挑战。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土地流转协调发展必须在土地流转中贯彻新型城镇化理念,必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打好土地流转基础。

    2015年01期 No.130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401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学术观察

  • 娓娓道来的文化思考——评《守夜人与夜莺》

    董璐;

    <正>国际关系学院郭晓聪教授的《守夜人与夜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是一本十分耐读、能够启发读者深层思考的好书。书中展现出的真诚的求是态度、宽广独特的视角、鲜明而又极具张力的逻辑线索,以及时有隽语却又毫不造作的生动的叙述风格,都吸引、鼓励着读者从阅读伊始就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与作者一起观察、一起纠结、一起思考,并最终得出也许相同也许存

    2015年01期 No.130 126-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政治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国家政治安全与法治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张华波;周芸帆;

    <正>为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由中国政治学会主办,四川省政治学会承办,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等10家单位协办的中国政治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国家政治安全与法治中国建设"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1月16—17日在成都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

    2015年01期 No.130 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8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积万卷铿锵力作 砺卅载心智耕耘——写在《党政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

    <正>历史总是这样眷顾《党政研究》,春天总是这样垂青《党政研究》。沐浴改革的春风,我们踏过了《教学与研究文稿》的蹒跚学步,度过了《新时代论坛》的青葱岁月,走过了《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的逝水年华,在2015年这个阳光灿烂的春天,我们三十而立了:2013年,被授予第一届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2014年,相继入选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

    2015年01期 No.13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2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一、来稿:篇幅以10000字左右为宜;稿件要求论点新颖,字体规范,标点正确,引文无误;文章层次一般不超过五级,用序号一、(一)、1、(1)、1)表不。二、文章题目:必须同时标明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其中,中文题目不得超过20t汉字;英文题目不得超过10个实词,总字数一般不超过30个单词。三、作者署名:来稿须提供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政编码、电话等。四、文章摘要: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论文摘要。摘要主要摘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有

    2015年01期 No.130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