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研究

专题研讨_数字文明建设专题研究

  • 中国式数字文明的出场、特征及世界意义

    林伯海;王世纪;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对世界和人类产生深远影响,并深度改变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开拓数字化实践,积极推进数字文明化和文明数字化,创造了中国式数字文明。这一文明形态是数字生产方式在中国发展演进的历史必然,既凸显了中国应对全球数字化挑战的现实回应,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数字时代推进文明创造的政党自觉。中国式数字文明具有继承性、人民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的鲜明特征,即注重对传统文明的有机融合,遵循“数字为民”的建构逻辑,推进“五位一体”的融合格局,提倡全球数字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国式数字文明的成功开创,为人类现代化提供了启示借鉴,彰显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光明前景,丰富了人类数字文明的多样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探索数字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5年06期 No.195 4-11+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场逻辑、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

    宋振超;

    数字技术的迭代与应用正深刻重塑生态环境治理模式,数字技术已成为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赋能要素,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正经历数字治理范式变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数字场域实践,分别构成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语境与实践基础。数字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内外环境嬗变所引发的三重困境: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存在短板,良好数字生态亟待构建;数字技术与生态环境治理需求间的“数字悬浮”问题凸显,数据要素赋能潜能亟待释放;生态治理跨区域协同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跨区域协同实施机制有待健全。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困境的纾解路径包括:构建与完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健全数字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机制;拓宽数字技术集成创新的应用场景,深化数据要素价值赋能作用;完善生态区域协同治理法律法规,健全生态环境系统治理体制机制。

    2025年06期 No.195 12-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专题研讨_计算政治学专题研究

  • 从数字私有到数字共有:数字劳动的权利原则、制度构建与实践路径

    张润泽;刘世成;

    数字经济发展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暴露出“数字私有”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数据要素被少数平台垄断,劳动者在创造价值的同时难以共享发展成果,甚至面临算法支配下的权益失衡。推动“数字私有”向“数字共有”转型,成为构建和谐数字生产关系的关键。这需要确立三大核心原则:一是主体性原则;二是所有权原则;三是发展权原则。相应的制度构建应着力于建立分类分层的新型劳动关系认定机制,创新数据要素产权分置安排,完善适应数字劳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实践层面,需通过立法厘清平台责任边界,建设全国统一的数字社保服务平台,开展数据产权改革试点等利益共享模式。这些举措旨在将技术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为构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数字文明提供制度保障。

    2025年06期 No.195 20-3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下载次数: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人工智能诱发国家政治安全风险的运作机理、样态表征及规制路径

    兰曾妮;亢升;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治理的战略性技术,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人工智能通过技术全球扩张、“技术利维坦”转化、资本运作的三维逻辑深嵌政治安全领域的过程中,可能会削弱国家网络主权、淡化政党执政权威、消解政治制度的有效性与公平正义性、宰割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占据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政治安全博弈的战略制高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与利益,需进一步抢占人工智能技术高地,理性运用智能技术,高扬马克思主义旗帜,推动人工智能制度创新,最终实现智能技术赋能与政治安全风险治理的深度耦合。

    2025年06期 No.195 34-43+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6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维融合——基于个体、自然与社会的视角

    程同顺;罗昱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支撑作用。基于“两个结合”的重要理论指导,本文从个体自由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治理现代化三个维度,系统阐释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中展现的创造性融合态:在个体维度上,“天人合一”与马克思主义个人的解放的融合;在自然维度上,“道法自然”参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行科学编译;在社会维度上,摒弃“无为而治”思想中消极放任的刻板因素,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逻辑。三者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作为分析框架,系统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如何在彰显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同时,又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超越。

    2025年06期 No.195 44-5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下载次数:7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从“两个结合”的维度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方世南;关春艳;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学理化系统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其丰硕的原创性贡献拓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从“两个结合”的维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原创性贡献,在制度之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在文明更新之维提出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在科学创见之维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在文明交流互鉴之维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两个结合”过程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夯实了理论基础,为以文化赋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整体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文化根基,为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擘画了宏伟蓝图。

    2025年06期 No.195 53-6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新时代社会组织的改革、发展与治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组织的重要论述

    蒋英州;刘祺;

    目前国内社会组织规模日益壮大,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为了更好地释放社会组织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组织改革与社会组织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顺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是社会组织改革与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社会组织内部结构性改革、外部功能性改革进一步释放其活力。服务人民群众是社会组织的主要功能,融入社会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参与社会治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以此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参与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做好统战工作、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成为社会组织的根本任务,以便更好发挥“两个巩固”的作用。通过社会组织的改革与建设,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组织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加强党的群团工作和社会工作、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遵循。

    2025年06期 No.195 62-7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6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公共行政管理

  • “减负”还是“增负”:基层数字治理的异化逻辑与消解行动

    詹国辉;魏海涛;马一凡;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嵌入,基层数字治理被广泛视为提升治理效率、减轻行政负担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然视角下,于政府层面而言,数字技术赋能治理要素数字化、基层治理智慧化、政府工作协同化,有效促进基层减负增效;于社会主体而言,公共服务数字化、政府工作透明化与基层治理民主化构成社会主体的减负逻辑。但在实践中,基层数字治理却常常异化为数字技术“增负”的现实样态,具体映射出基层数字任务下沉的“增负”实质。正因情境维度上的压力传递与情境错位,制度层面的权责失衡与科层困境,技术层面的认知失调与技术增负,行动者维度的政绩观念偏移与数字素养缺乏,共同引致基层数字治理的“增负”实然样态。对此,要消解基层数字治理的“增负”样态,关键在于:在情境维度上,合理疏解层级压力与社会压力,并促进数字技术与基层实际的精准适配;在制度层面,重构权责体系,为基层赋权增能,同时破除信息壁垒,在技术衔接的基础上实现整体数治;在技术维度上,重塑技术认知、优化技术应用;最后对基层行动者进行纠偏,重塑政绩观念并优化考核机制,同时提升数治素养,促进数字包容。

    2025年06期 No.195 72-8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公共数据价值生成的微观逻辑:需求牵引下的生态化供给——基于B市监管数字化转型的多案例研究

    魏巍;

    公共数据的开发与利用将为政府财政结构性转型以及数字经济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能。有鉴于既往公共数据研究更多聚焦于授权运营等价值链前端,而对价值生成的微观过程缺乏具有细粒度的考察,本文运用多案例的研究方法,考察B市“危化品运输监管”“冷链食品监管”“高危建筑工程企业监管”“网络化妆品销售监管”四个公共数据的开发案例。研究发现公共数据价值生成存在两个基本微观逻辑,即公共棘手问题形成的需求牵引多源数据碰撞,形成数据之间的有益补充以及价值叠加;政治势能推动政府组织持续提供合法性支持,破解公共数据价值开发过程的生态性功能不足难题,将一次性的数据供给和交易理念转变为一以贯之的组织保障。本研究的结论有利于推进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理论体系向微观和细处拓展,并为政府及相关利益主体改进开发策略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6期 No.195 83-9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下载次数:2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作为意义空间的低空社会:特征、构成及韧性研究

    颜烨;

    低空经济的兴起,必然诱致低空社会系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人类是追求意义的生物,人类介入低空活动必将使之成为意义空间。基于社会系统理论、韧性理论对低空社会进行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低空社会的基本特征包括:形态独特但群体复衍,结构简单但关系复杂,空间公共但竞争使用,数智化发展与高风险并存,新质生产力与新型生产关系相适应;低空社会的系统结构同样涵盖政府、市场和社会三大主体力量,同样涵盖经济技术、法治管理、关系人群、文化生态等子系统和要素,其中最基本的要素是人群、技术、产业和韧性;与地面社会相比,居于高风险的低空社会,其韧性建设更为重要,它包括低空良性运行的制度韧性、工程韧性、人文韧性等建设方略。随着低空社会的发展,低空社会学或将作为新兴知识体系应运而生,其研究体系大致包括研究对象、领域特征、学科关系、基本原理、主要议题、基本范畴、应用价值、发展前景等内容。

    2025年06期 No.195 95-10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34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党的建设

  • 推动与制动:土地革命时期党内监督制度建设论略

    于学强;蔡以薇;

    土地革命期间,针对党组织面临大革命失败后的严峻形势,为了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和监控过激行为,中国共产党将纪律与党内监督一体推进,在制度运行层面呈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强化民主集中制,突出巡视制度建设;适应党内的路线斗争和反对“左”倾与右倾机会主义的需要;教育与纪律相结合,注重防惩结合、以防为主。这一时期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价值可概括为三个方面:思想建设是党内监督效能的内在保障;制度建设是党内监督效能的外在保障;群众监督是党内监督效能的环境保障。

    2025年06期 No.195 105-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下载次数: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数智赋能党内巡视精准化的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

    邢国忠;刘晨;

    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数智赋能党内巡视彰显着独特价值与关键作用。从价值意蕴来看,数智赋能党内巡视精准化可以提升巡视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强化巡视工作的监督力与震慑力,促进巡视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就运行机理而言,数智赋能党内巡视精准化以数据智能化收集与分析为基石,以监督全覆盖为目标导向,以巡视制度落实与完善为核心,以促进巡视整改为落脚点。在实践路径方面,推进数智赋能党内巡视精准化主要包括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构建数智化平台,打造一体化监督枢纽;培育人才队伍,锻造专业化巡视铁军;拓展应用场景,创新智慧监督模式;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为数智赋能提供规范支撑。

    2025年06期 No.195 115-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2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欢迎订阅2026年度《党政研究》

    <正>《党政研究》是中共四川省委省直机关党校主管、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政治理论刊物,于1985年创刊,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龙源期刊网、博看网等收录期刊。主要刊登党史党建、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公共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学科的研究论文,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武大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2025年06期 No.19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0K]
    [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一、来稿:篇幅以12000字左右为宜;稿件要求论点新颖,字体规范,标点正确,引文无误;文章层次一般不超过五级,用序号一、(一)、1、(1)、1)表示。二、文章题目:必须同时标明中文题目和英文题目。其中,中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目不得超过10个实词,总字数一般不超过30个单词。三、作者署名:来稿须提供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以及邮政编码、电话等。四、文章摘要: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及英文摘要。摘要主要摘出文章的主要观点,或选摘出文中最重要、最有新意的某一个或两个观点,客观地陈述出来。摘要不举例证,不叙述研究过程,不作自我评价。

    2025年06期 No.195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下载次数:4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