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文燕;洪向华;
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工作中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从初步形成到强化提升,主要经历六个发展阶段,积累了包括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秉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等一系列宝贵经验,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总结建党百年以来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教训、探索其中的规律,是新时代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源泉。
2021年01期 No.166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93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曹润青;冯鹏志;
中国共产党在诞生以来的百年历史中,始终自觉地将自身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紧紧关联在一起,坚持根据历史和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建构,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原创性、体系性认识。其中,党对中国文化建设的理论主题、本质规定和发展道路三个问题的探索,具有事关文化发展全局的意义,是党领导中国文化发展的关键抓手。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总结党进行文化理论建设的百年历史经验,进一步增强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与行动自觉,为党在21世纪领导中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启示与理论支撑。
2021年01期 No.166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113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宇文利;冯钰婕;
党性修养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优势,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力量源泉。在党的百年历史中,党性修养主要经历了创立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创新阶段四个历史时期。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党性修养的历史进程,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根本原则,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根本指导,始终把先进性作为衡量标准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历史经验。以史为鉴,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必须明确"成为什么样的党员"的理论主题,紧抓从实然到应然的中心线索,把握好内化与外化、部分与整体、自律与他律三对关系。
2021年01期 No.166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89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海贤;
老挝人民革命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已走过了66年的光辉历程。66年来,老挝人民革命党完成了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为迈向老挝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展望未来,老挝人民革命党将继续以马列主义、凯山·丰威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有原则的革新路线。在老挝人民革命党十一大召开之际,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建设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21年01期 No.166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9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叶本乾;方素清;
老挝人民革命党是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人民民主国家执政党。建党66年、执政46年来,老挝人民革命党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老挝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始终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不断推动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培树常态化;持续加强马列主义教育,强化理论武装;积极开展凯山·丰威汉思想研究,推动马列主义创新发展,形成了老挝人民革命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主要实践。其重要启示在于思想理论建设必须与党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为价值导向。
2021年01期 No.166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苏帕娃迪·拉坎赛;方文;
老挝人民革命党充分认识到干部的重要作用,认为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建设事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关键在于拥有一支符合革命和时代需要的优秀干部队伍,因而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老挝人民革命党历次党代会都强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老挝人民革命党按照十大的总体部署,不断革新举措,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对社会主义事业的革新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2021年01期 No.166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5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何包钢;
儒学与民主的关系必定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在学界的论战中学者们往往运用了不同的民主概念并对儒家思想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以支持各自的观点,这导致儒学与民主关系的看法不可避免地被狭隘化、片面化并带有残缺性。过去关于儒学与民主关系的论战主要集中于二者是矛盾的还是兼容的。其实,跳出这两种较为常见的理解框架还可探索其他可供选择的对儒学与民主关系理解的范式。儒学与民主的关系有四种范式——矛盾范式、兼容范式、混合范式、批判范式。这四种理论范式,每种范式都各有优劣,都有各自思路和特征。
2021年01期 No.166 7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6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陈伟;
基于从"同一性"的实现界定民主,施米特严格区分了自由与平等,由此对自由主义与民主进行了严格区分,并意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张力。在制度层面,他指出现代大众的兴起对西方议会制构成了挑战。施米特基于特定的政治以及人民概念和实质平等概念,提出人民是制宪权主体,现代政治的唯一基础是民主,民主可以通过喝彩(民意)来体现。施米特对人民的弱点以及纯粹民主的局限亦有认识。施米特的民主观,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代议制民主观,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及法西斯主义。他的民主观暗示了人民革命之可能。施米特一方面指出民主对于现代政府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却又使得民主例外化。
2021年01期 No.166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3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白利友;
知识生产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政治学知识生产的本质,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政治实践中提炼并创造知识,不断构建、完善和丰富人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进而间接或直接推动中国政治学自身的发展乃至政治发展。中国政治学同样面临着知识生产问题。从目前中国政治学的知识生产来看,我们需厘清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的知识创造、知识创新、知识共识、知识传播和知识互鉴五个方面的议题。在政治学知识生产中,着眼于增强知识阐释力,着力提升知识贡献力,正视政治学知识生产中概念、理论及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而超越国际化与本土化论争来推动中国政治学知识生产的科学化。
2021年01期 No.166 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85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徐勇;李旻昊;
公共政策在中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但一直只处于自在的状态,没有被作为一门学科加以认识和研究,继而被既有的西方理论所遮蔽。由此需要从中国场域出发,在中国发现公共政策,从而将中国的历史经验带入到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的产生取决于政府职能和国家特性。西方国家长期追求的是消极政府,其公共政策出现较晚。中国从国家产生便伴随着公共职能,奉行的是积极政府,其表现便是运用政策将经济社会发展调节到一个适度的状态。这种调适治理的丰富经验成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重要资源。在中国发现公共政策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1期 No.166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176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张乾友;
知识经济的兴起正在推动人类的社会治理转型。由于知识的生产具有对物质资料的依赖性较弱、更强调劳动者间基于信任的合作等特征,工业时代基于控制的生产管理与社会治理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无论是在生产还是治理的领域,人的创造性都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使得所有人都获得了从各种客观限制与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前景。不过,在实践中,如网络效应的实际影响所表明的,知识经济中也包含着某种支配结构,使得知识的生产容易受到扭曲,使得进入公共决策过程的知识可能不具有充分的开放性。要释放知识经济的治理潜能,政治理论要寻找知识间的公共证成机制。
2021年01期 No.16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9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翔;梁丹玲;
"懒政"现象一直是基层治理中难以根治的治理顽疾,并逐渐呈现出从主观意愿转向结构性问题的特点,集中表现在"懒政"现象的"新旧合流"及其互嵌运作中所体现的制度韧性。从组织学角度分析,在较高的问责压力下,基层政府客观能力不足与制度层面的激励缺陷相结合,使基层政府的"懒政"现象具有了局部合理性。这是造成"懒政"现象存在制度韧性的关键原因。从制度逻辑的角度分析,问责机制的"双重矛盾"支撑了局部合理性,从而构成了基层"懒政"现象的制度逻辑。
2021年01期 No.166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0] [下载次数:572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