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员的双重逻辑: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
李晓燕;
摘要(Abstract):
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效发挥基层社会动员已成为社区治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呼声,而地方实践往往热衷于技术细节,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偏离社会动员的本质。社会动员亟须一种概念和主体定位明晰,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机制设计。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是社会动员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元素,新时代基层社会动员应强调回归"社会"使命、发挥精英治理的作用,实现社会动员内涵式发展,也即社会动员是一个伴随"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嵌入的过程。G区2018年建立党组织统筹的新型特色社会动员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动员效果。论文拟基于社会理性和精英治理视角建构G区社会动员的中观机制,提炼实践逻辑和地方经验,为新时代社会动员创新提供前瞻视角。
关键词(KeyWords): 新时代;社会动员;社会理性;精英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9年广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财经类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协同培养体制机制研究”;; 广州市哲学社科“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广州社区基层党建创新研究”(2018GZMZGJ09)
作者(Author): 李晓燕;
Email:
DOI: 10.13903/j.cnki.cn51-1575/d.2020.05.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14,(9).
- [2]周晓虹.1951-1958:中国农业集体化的动力——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会动员[J].中国研究,2005,(1).
- [3]郑杭生.理想类型与本土特质——对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评论,2014,(3).
- [4]王浦劬.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
- [5]俞可平.中国的治理改革(1978-2018)[J].武汉大学学报,2018,(5).
- [6]岳经纶.公众参与实践差异性研究——以珠三角城市公共服务政策公众评议活动为例 [J].武汉大学学报,2018,(3).
- [7][美]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234.
- [8][美]卡尔·多伊奇.社会动员与经济发展[J].国外政治学,1987,(3).
- [9][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段小光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17.
- [10]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141.
- [11]周庆智.社会动员与政治参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 [12]Lucien Bianco.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15-1949[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1:165.
- [13]Michael Mann.The Autonomous Power of the State:Its Origins,Mechanisms,and Results[J].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4(2).
- [14]徐家良.危机动员与中国社会团体的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 [15]徐选国.社会理性与城市基层治理社会化的视角转换——基于上海梅村的“三社联动”实践[J].社会建设,2017,(6).
- [16]向春玲.十九大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新理念和新举措[EB/OL].理论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11/c40764-29697335.html2017-12-11.
- [17]魏礼群.着力打造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格局[N].光明日报,2018-04-26.
- [18]李培林.用新思想指导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创新[N].人民日报,2018-02-06.
- [19]洪向华.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N].河南日报,2017-11-17.
- [20]李晓壮.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创新研究——基于北京市中关村街道东升园社区的调查[J].城市发展研究,2015,(1).
- [21]刘晔.公共参与、社区自治与协商民主——对一个城市社区公共交往行为的分析[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5).
- [22]卢学晖.城市社区精英主导自治模式:历史逻辑与作用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15,(8).
- [23][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阎克文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7.
- [24]王思斌.社会治理结构的进化与社会工作的服务型治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
- [25]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45.
- [26]王行坤.党国体制与后政党政治——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经验的讨论[J].开放时代,2015,(4).
- [27]陈周旺.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的政治学逻辑[J] .学海,2019,(1).
- ① 新时代社会动员主体很多,本研究仅列出(但不限于)具有代表性的四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驻社区社工和居民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