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投票到喝彩:卡尔·施米特的例外化民主论
陈伟;
摘要(Abstract):
基于从"同一性"的实现界定民主,施米特严格区分了自由与平等,由此对自由主义与民主进行了严格区分,并意识到了二者之间的张力。在制度层面,他指出现代大众的兴起对西方议会制构成了挑战。施米特基于特定的政治以及人民概念和实质平等概念,提出人民是制宪权主体,现代政治的唯一基础是民主,民主可以通过喝彩(民意)来体现。施米特对人民的弱点以及纯粹民主的局限亦有认识。施米特的民主观,不同于自由主义的代议制民主观,也不同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及法西斯主义。他的民主观暗示了人民革命之可能。施米特一方面指出民主对于现代政府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却又使得民主例外化。
关键词(KeyWords): 施米特;民主;实质平等;自由;人民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陈伟;
Email:
DOI: 10.13903/j.cnki.cn51-1575/d.2020.01.02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37][美]斯蒂芬·霍尔姆斯.反自由主义剖析[M].曦中,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65,66.
- [2] [英]伊冯·谢拉特.希特勒的哲学家[M].刘曦,杨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123.
- [3] [德]库尔特·松特海默.魏玛共和国的反民主思想[M].安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7:211.
- [4][5][6][8][9][11][15][20][22][25][26][27][29][30][31][32][33][34][35][40][43][48][52][53] [德]卡尔·施米特.宪法学说[M].刘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1,252,178,301,303,241,241,244,271,92,262,262,93,93,261,302,264,264,91,244-245,299,244,253,241.
- [7][10][19][21][28][36][38][41][45][46][50]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M].冯克利,刘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81,160,166,167,170-171,63,182,63,165,166,169.
- [12] [法]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刘满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6.
- [13] [14]Richard Thoma,The Reich as A Democracy,in Weimar:A Jurisprudence of Crisis,edited by Arthur J.Jacobson and Bernhard Schlink,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p.159,160.
- [16] [17]Hans Kelsen,On the Essence and Value of Democracy,in Weimar:A Jurisprudence of Crisis,edited by Arthur J.Jacobson and Bernhard Schlink,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p.84,108.
- [18] [德]卡尔·施米特.政治的概念[M].刘宗坤,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42.
- [23] [德]卡尔·施米特.论断与概念[M].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 [24] [49]加缪(Anais Camus),斯多摩(Tristan Storme).施米特与托克维尔论民主时代的政治未来[A].张兴娟,白雪松译.朱晓峰.施米特的学术遗产[C].朱晓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 [39] [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 [42]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9.
- [44] [美]乔治·施瓦布.例外的挑战:卡尔·施米特的政治思想导论(1921—1936)[M].李培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80.
- [47] [德]克里斯托夫·默勒斯.民主:苛求与承诺[M].赵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61.
- [51][55] 陈伟.施米特与政治的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2015:25,306-308.
- [54] Carl Schmitt,The Crisis of Parliamentary Democracy,translated by Ellen Kennedy,Cambridge,Massachusetts and London:The MIT Press,1985.
- [56] [英]约翰·邓恩.民主的历程[M].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49.
- [57] [加]贝淡宁.贤能政治——为什么尚贤制比选举民主制更适合中国[M].吴万伟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
- ① 施米特1924年发表的《现代民主制概念及其与国家概念的关系》,是对托马同名著作的一个专门评论。参见[德]卡尔·施米特:《论断与概念》,朱雁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页。
- ① 克里斯托夫·默勒斯指出,亨廷顿并未赋予文明、文化明确的含义。政治冲突不能简单地看作西方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之间的冲突。他认为,人不能还原为他们的传统。明确的文化认同几乎是不可能的。人们能做的是,确立共同生活的规范:规定归化需要的语言知识,界定宗教活动的边界,例如公立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着装。[德]克里斯托夫·默勒斯:《民主:苛求与承诺》,赵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4页。这便是自由主义所关注的群己权界(自由)问题,而非认同问题。